固态电解质频传“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04-03 15:35:00
关键词:锂电池

  2025年以来,固态电解质作为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正迎来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关键突破期。

固态电解质频传“新突破”!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市场对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需求急切,且将持续增长,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复合型等多种固态电解质技术竞相发展。

  需要提及的是,目前,固态电解质在电导率、固固界面稳定性、工艺/环境适配性等方面的痛点仍然难解,固态电解质研发进入“深水区”。

  尽管存在诸多难点,但产业链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加速破局。近期,多家企业披露其固态电解质、固态电池设备最新研发进展,头部企业正以“材料突破-工艺创新-设备升级”的三维攻坚矩阵,推动固态电解质从单一性能突破,到系统化工程验证,为2027-2030年全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筑牢基础。

01

固态电解质要求严苛,面临严峻挑战

  现阶段,固态电解质的研发面临多种技术瓶颈:

  其一,固固界面阻抗高,电极与电解质接触不充分,易导致离子传输效率衰减。

  其二,硫化物体系虽然具备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但其化学稳定性差,易与锂金属反应产气或氧化分解。

  其三,氧化物体系虽然机械强度高,但其加工温度苛刻,规模化生产良率低……

  在此背景下,为了加速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就需要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国内材料企业纷纷披露其最新研发及应用成果,以抢占市场先发优势。

02

国内材料、设备企业新动向

  材料突破方面,我国材料企业“多点开花”,供货验证速度显著提升。近期,多家材料企业介绍其固态电解质研发进展及供货情况。

  当升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其已开发并布局氧化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多个技术路线,通过特殊组分设计以调控锂离子通道,多元素靶向修饰以稳定晶体结构,设计出独特的全流程纳米一体化工艺,成功开发出高离子电导率、高稳定性的纳米级固态电解质。

  产业链协同方面,目前,当升科技相关固态锂电产品已批量导入辉能、清陶、卫蓝、赣锋等固态电池客户。

  在近期行业论坛上,容百科技副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李琮熙透露,容百科技固态电解质业务聚焦在硫化物与卤化物两大技术路线,“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我们计划今年完成中试验证,并于明年建成量产线。”

  3月31日,新宙邦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其固态电解质已小批量供货相关客户。

  瑞泰新材3月22日在互动平台称,其与国内外多家固态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均有合作,其生产的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已批量应用于固态锂电池等新型电池。资料显示,LiTFSI作为固态电解质关键材料之一,可适配聚合物、硫化物及氧化物等技术路线。

  赣锋锂业3月20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其LLZO电解质粉体产能主要用于自身的固态电池研发和生产,每年也有少量会对外供应。

  3月12日,恩捷股份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表示其全固态产品主要有硫化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其中硫化锂百吨级产线正在试生产;固态电解质已建成吨级产线,正在搭建10吨级产线,规划了千吨级中试产线;固态电解质膜处于小试研发阶段。

  工艺创新方面科力远3月6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其针对固态电池核心零部件,开展干法电极的技术开发。目前,其干法电极的开发,可以大幅降低与固态电解质发生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设备升级方面,3月31日,利元亨在互动平台表示,其在干法电极设备领域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已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业化能力。目前其相关设备已成功导入国内头部企业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项目,并通过-50℃露点干燥环境等严苛工艺验证。未来该公司将通过持续技术迭代与客户协同,加速推动产业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超低露点干燥环境,对于极其敏感环境条件的固态电解质及固态电池制造至关重要,利元亨该组设备实现-50℃露点干燥环境工作,或将大幅提升相关企业适配该环境下固态电解质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

  对于市场发展速度,产业链企业也并不盲目乐观。新宙邦提及“市场成长还有一个过程”;瑞泰新材也透露,目前其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的销售收入占比较小,固态电池在技术路线、产品路线和商业路线上均有待发展。

  从国内企业布局来看,固态电解质的发展趋势或呈现以下特征:首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已成为目前更多企业选择的技术路线,但复合固态电解质,凭借其可以减少单一材料缺陷,发挥多种材料各自特点的优势,也有望成为未来主力技术路线之一。

  其次,界面工程和材料改性,将成为提升固态电解质性能的关键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固态电解质的生产成本也有望显著降低,但这需要上下游产业链深度协同,以及较长的时间磨合、验证过程。

  综上,在抢占全固态电池技术高地的趋势下,头部电池、材料、设备企业必将持续聚焦固态电解质,加大研发力度、加快验证速度。预计2025-2027年将成为固态电解质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窗口期,并有望重塑全球电池产业关键材料市场格局。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