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5月17日 深圳讯】电动航空及电池技术正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以eVTOL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持续火热,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已经出台诸多政策,支持这一新质生产力产业的发展。电动航空领域加速演进的商业化浪潮,也将重塑未来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
图为电动航空及下一代电池技术(CIBF2025深圳)交流会现场
5月15-16日,电动航空及下一代电池技术(CIBF2025深圳)交流会在深圳举办。会议以“飞向绿色未来”为主题,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指导,动力电池应用分会联合电池中国网共同主办,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在由利元亨冠名的“下一代电池创新技术与产业化”专场主题论坛上,来自利元亨、聚圣科技、毕克化学、克能新能源、TüV南德意志集团、卧龙中央研究院、杉杉科技、追梦空天、昆仑新材、云山动力、浙江锂盾、日本泰克米纳株式会社、欣旺达、安迈特科技、清研电子、凌云光、烟台星和、安徽科赛富等众多国内外企业机构代表,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在电动航空电池等方面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真知灼见。
图为小鹏汽车电池系统部高级总监仲亮主持论坛
专场主题论坛上半场,由小鹏汽车电池系统部高级总监仲亮主持,他表示,以eVTOL为代表的电动航空等新型应用场景,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推动着下一代高比能安全电池技术的快速革新。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创新技术的代表,备受业界瞩目。
图为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杜义贤演讲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杜义贤在演讲中表示,在对全固态电池的开发中,固-固材料接触导致界面离子传输困难,成为核心的制造技术瓶颈。利元亨建有完善的固态电池装备实验室,测试服务涵盖电极干法涂布、极片胶框印刷、固态电池叠片、锂金属片激光切割、锂铜覆合等。利元亨能提供整线设备解决方案,满足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生产。
图为聚圣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韦伟峰演讲
聚圣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韦伟峰演讲时指出,目前电能存储系统面临能量密度瓶颈和复杂服役环境等挑战,尤其是航空器场景对锂电池提出更高的要求。聚圣科技研发的400Wh/kg固态电池,采用富锂锰基正极、预锂化硅负极、原位固态化电解质等原位固态一体化技术,在高比能、高安全、高倍率、长寿命、宽温域、低成本这六个方面表现突出,以助力航空电动化的应用。
图为毕克化学电子化学品市场及应用经理王玉立演讲
毕克化学电子化学品市场及应用经理王玉立在演讲时表示,锂电池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越来越转向固态电池或干法电极工艺,但在新技术应用的同时面临如何实现量产的问题。毕克能够为电池提供电极端水性或者溶剂性产品,以及隔膜水性和溶剂性产品。他相信毕克添加剂可以将其在传统锂电池中的应用经验,用来帮助新型材料更好地应用在各种体系中。
图为河南克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克演讲
河南克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克作主题为《从汽车动力电池发展历程看电动航空电池》的演讲。他表示,目前行业讨论是希望电动航空器电池是“六边形战士”,但目前还很难做到。不过,电动航空商业化进程并没有因电池性能不全面而停滞。在他看来,一个核心问题是载人电动航空器制程标准该怎么定。
图为TüV南德意志集团大中华区TRN产品服务部经理徐霁旸演讲
TüV南德意志集团大中华区TRN产品服务部经理徐霁旸在演讲中指出,eVTOL典型的运行场景要起飞、爬升、巡航、降落,还有紧急情况复飞再降落,一直是高能量、更功率的输出。因此eVTOL要求电池要有更高的容量和尺寸;需要更高的电压平台,通常要400-1000V甚至更高;需要更高的功率/能量密度;同时还要拥有高安全特性。
图为卧龙中央研究院电动航空研发中心总监助理姜博演讲
卧龙中央研究院电动航空研发中心总监助理姜博演讲时预测,2025年载物eVTOL开始商业化应用,载人eVTOL特定场景下示范应用,陆空两栖汽车特殊场景探索应用。2035年载人eVTOL开始商业化应用,陆空两栖汽车某些场景应用示范。2050年eVTOL和陆空两栖汽车实现大众化应用,成为出行的主导交通工具。
图为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硅碳研发负责人王可众博士演讲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硅碳研发负责人王可众博士在演讲中指出,硅碳材料目前主要面临高硅材料易膨胀,高压实极片不耐压、快充能力受限,以及在电池生产环节相关气体所带来的量产安全问题,并提出杉杉科技相应的解决方案。他表示,CVD硅碳产业化的关键点在于,基于材料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硅碳材料在长循环、耐高温、减少膨胀、快充等性能上的表现。
图为追梦空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岩斌演讲
追梦空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岩斌表示,氢燃料电池理论能量密度高达?33.6kWh/kg,是锂电池的百倍以上。他预测,2030年国内氢混eVTOL可以实现1000公里以上续航,并实现商业化运营,可能主要集中在无人机系统。2035年氢混eVTOL占据市场份额20%左右,在无人运输运货领域可能和地面交通深度融合。
图为广汽埃安电池研发部部长李进主持论坛
“下一代电池创新技术与产业化”专场主题论坛下半场,由广汽埃安电池研发部部长李进主持。他指出,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创新技术的代表,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竞相争夺的高地。尤其以eVTOL为代表的电动航空等新型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动力电池产品打开了新的应用边界。
图为香河昆仑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春胜演讲
香河昆仑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春胜在演讲中表示,电动航空电池的共通特性是,要求快充快放、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适合宽温环境。由此,对于电解质或者电解液的要求就是要有高耐氧化性,特别是耐受高电压或高镍正极强氧化性,支撑功率也需要高离子电导率,同时阻燃性要符合航空领域的强制标准。
图为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立娜演讲
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立娜表示,现在eVTOL电池主要是以软包和圆柱的封装结构形式存在。大圆柱全极耳电池是一款“六边形战士”,它在倍率、低温、温升、安全、低气压、标准型号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所以大圆柱全极耳是更适合eVTOL发展的电池结构,材料体系会向高镍高硅发展,电池形态会向固态电池发展。
图为浙江锂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章结兵演讲
据浙江锂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章结兵在演讲中的介绍,该公司铝塑膜产品通过物理锚固形成界面力学性能各向一致性,层间粘结更牢固;一体化粘结界面非极性化保证聚合物电池的耐腐蚀性;材料界面改性有效提升耐高压、抗穿刺及阻隔性,电池寿命更长久。通过配方优化及结构设计,有效提升导热性、柔韧性及更宽温度适应性,适合固态/半固态电池。
图为日本泰克米纳株式会社东亚市场负责人王硕演讲
日本泰克米纳株式会社东亚市场负责人王硕表示,泰克米纳Smoothflow pump恒流隔膜泵在细分领域有着独特的设计原理,优势包括泵的长期稳定性优异,能提供更高的生产效率;通过将异物混入风险降到最低,能提高电池生产的安全性;电池制造的维护周期相比其它产品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目前全密闭结构,适合全固态和半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
图为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高级总监李臻演讲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高级总监李臻在演讲中表示,当前锂电池凭借较为成熟的系统能量密度和技术成熟度,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航空动力电池产品方面,欣旺达当前推出了面向纯电eVTOL应用的高比能高功率的电池产品,可以实现360Wh/kg的能量密度、3900W/kg功率密度、-35℃到80℃的宽温域、1800次飞行、系统无热蔓延。
图为安迈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产品验证总监杨晓兵演讲
安迈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产品验证总监杨晓兵演讲时谈道,传统锂电铜箔、铝箔是纯金属通过压延或者电镀等形成,复合集流体的结构则是中间有层塑料两侧是金属。复合集流体比较薄,当产热比较大时塑料容易熔断。另外,因为复合集流体是通过PVD将颗粒沉积上去,所以是不连续的,如果发生热失控铝会分散破碎。因此,复合集流体对电池安全助力非常大。
图为深圳清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臣博士演讲
深圳清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臣博士演讲时表示,干法电极量产核心装备主要有粉体混合均质一体机、粉体成膜复合一体机、粉体精准落料喂料装置。他指出,干法工艺直接将固态粘接剂纤维化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实现粘结功能,实现自支撑膜的制备。与传统湿法工艺相比,干法工艺在环保性成本控制和性能优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图为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姚明儒演讲
据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姚明儒在演讲中的介绍,该公司使用多模态的信息采集和数据汇总进行极片段的固态检测,其中涉及到的产品比较多,包括在线检测使用的机器视觉,离线检测使用的X射线,以及超声、光谱、热成像等,最终也会使用电化学测试方式监控极片制程,结果基于AI模型做数据分析和缺陷识别,最后保证电池产线良率。
图为烟台星和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平翔博士演讲
烟台星和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平翔博士在演讲中表示,芳纶是国家的战略性材料,它的优势特性主要体现在高耐热、绝缘阻燃,因此芳纶和隔膜的基材相结合,能够形成更好的涂层。芳纶属于芳香族聚酰胺体系,它和碳酸酯电解液的亲和性更好,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倍率充放电性能。
图为安徽科赛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志勇演讲
安徽科赛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志勇演讲时表示,电池热失控和电池高容量、高功率存在突出矛盾。智能涂层在电池热失控时能够相变吸收大量热,同时形成致密隔热层,阻止燃烧。而且不需要额外冷却系统,沿用常规电盒即可;单位成本低,市场易开拓;针对电池包设计,安全性能有保障。
如今“低空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2025年被视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随着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电动航空将为电池产业开辟继电动汽车、储能后的又一个重要增长极,并推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电池技术的快速革新及迭代升级。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