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午,捷克多地突发大规模停电事故,导致当地地铁骤停、电梯悬困、有轨电车瘫痪在轨道上,影响了超100万企业和居民用户,捷克全国基础设施几近停摆。
据悉,此次停电共影响到8个变电站,其中一条关键的输电线路断裂,并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附近变电站过载,继而使捷克大部分地区与国家电网脱节,包括其北部和东部四个地区部分区域供电存在问题。
这次停电事故,再次暴露了欧洲部分国家(地区)能源基础设施的脆弱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三个月前的4月28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发生了罕见的全国大停电,原因在于电压骤升引发的连锁反应,以及系统调度与控制能力的严重缺陷。
发生在欧洲的这两次停电事故都表明,现代电网的高度互联性,使其存在着系统性风险,在发生故障时可能导致事故的快速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欧洲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建设,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然而,新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应对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欧洲各国正在大力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在此次捷克大规模停电之后,其电力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事件已为捷克敲响了警钟,敦促当局加大对智能电网技术和备用能源系统的投资。此前,欧洲地区的德国和英国,已分别在其部分地区部署了大规模的储能电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此次捷克停电事故发生后,同样为其能源系统改革与升级提供了契机。
根据欧洲光伏协会的报告,预计2025年欧洲储能新增装机将达到29.7GWh,同比增长36%。其中大储和工商储将成为主要增长点,预计新增装机将分别达16.3GWh和3.6GWh,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与此同时,中国储能企业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高品质的产品、快速的市场响应速度,在国际市场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欧洲频发的“大停电”,或将为中企进军欧洲能源基础设施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契机。
据了解,今年以来,已有力神(青岛)、南都电源、华为、阿特斯、海博思创、楚能新能源等中企,在欧洲市场签订了超15GWh的储能订单。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