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以旧换新政策激励、整车续航里程持续提升,以及充换电设施不断完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内新能源轿车销售持续火爆。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轿车销量TOP20车型,合计销售超180万辆。
其中,有6款车型的销量都超过10万辆,吉利星愿以超20万辆的销量夺冠。
亮眼的销量背后,各车型动力电池配套情况同样引发业界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电池企业正以差异化的电池解决方案,重塑行业格局。
(数据来源:销量数据来自中汽数研,动力电池配套来自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中心)
(注:动力电池配套统计未包含6月数据,下同)
01
13家电池厂角逐TOP20车型动力电池配套
从上述TOP20车型1-5月配套动力电池情况来看,有13家电池企业实现配套。
其中,弗迪电池配套10款车型;宁德时代配套6款车型;国轩高科配套5款车型;瑞浦兰钧配套3款车型;亿纬锂能/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各配套2款车型;孚能科技、欣旺达、正力新能、多氟多、楚能新能源和韩国LG新能源,各配套1款车型。
按动力类型划分,有14款为纯电(BEV)车型、6款为插混(PHEV)车型,并未出现增混车型。
从动力电池角度看,纯电车型占比高达70%,反映出当前动力电池技术可以满足主流消费者需求,而插混车型30%的占比,则体现了部分用户对“零续航焦虑”的需求。预计这种“互补”模式,下半年仍将持续。
进入7月以来,部分新能源轿车新车型热销,或带动下半年动力电池装机变局。例如,奇瑞风云A9L于7月8日上市,24小时内大定锁单超50000辆,市场冲击力强劲。资料显示,国轩高科为该款新车型提供混动电池系统配套,整车纯电续航里程260km,综合续航里程超2000km。
此外,吉利银河A7、全新一代小鹏P7、零跑B01等,新上市或下半年计划上市的新车型,有望进一步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
02
动力电池配套呈现两大趋势
电池中国观察到,新能源轿车配套动力电池,呈现以下趋势:
技术路线分化与新国标认证加速是首要特征。除第一梯队的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外,第二梯队的电池企业正通过自有技术构建“护城河”,不断强化市场竞争力,并积极布局新国标认证,以尽早获得下一阶段“入场券”。
亿纬锂能攻克46系列大圆柱电池量产难题,成为国内首批实现大圆柱电池量产的企业之一。
据介绍,其大圆柱电池具备标准化、零膨胀、高强度、宽温度、高安全等特性,在实现高效生产的同时,可灵活适配多种场景需求。其还具有三大核心技术:全极耳技术,可降低阻抗60%,提升功率100%;定向泄压防爆设计,极端工况下4毫秒内触发,5秒内释放50%热量;新一代硅基负极技术,能量密度提升15%以上。
新国标认证方面,今年6月,孚能科技SPS电池系统成功通过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简称“动力电池新国标”)底部撞击测试。
据介绍,SPS电池系统从材料、系统、智能阻燃技术、极限验证这四大维度,构建安全防线。同时,SPS超级软包动力电池解决方案还具备续航长、补能快、轻量化、低成本等多个优势,且能够兼容高镍三元、低镍富锂锰、磷酸锰铁锂、钠离子等全化学体系,适配液态、半固态、固态等全电池形态,具有可变电池高度,可灵活适应同一底盘平台所有车型,以满足车企当下及未来长远发展的需求。
稍早前的5月,瑞浦兰钧PHEV系列问顶54Ah电芯产品通过新国标动力电池新国标认证。
资料显示,问顶54Ah磷酸铁锂电池是瑞浦兰钧PHEV系列,目前平台化应用客户最多的产品,其以“高安全、长寿命、强适配”为核心竞争力,适用于-35℃超低温、低SOC功率输出的宽应用场景。
欣旺达动力闪充电池也已通过动力电池新国标认证。据介绍,该款电池为闪充电池3.0,其已通过了电芯高温针刺、高温多点热扩散测试、96H盐水浸泡、长时高温火烧、12m高空坠落、七大极限工况热&力耦合串行测试等6项行业极限安全可靠性测试。
欣旺达动力还发布了闪充电池4.0超充电池产品矩阵,从而更精准地匹配不同的新能源车型。
此外,高端产能建设是企业电池技术升级的支撑和新产品产业化基石。6月7日,正力新能常熟基地25GWh汽车动力锂电池项目封顶,其中一期项目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投产。
资料显示,正力新能产品覆盖BEV/PHEV/EREV多路径动力电池,其客户包括大型央国企、造车新势力及跨国车企,其在一汽红旗、广汽传祺、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等车企核心车型中的电池产品供应份额持续提升。
动力电池供应链弹性价值凸显,构成第二个趋势。除比亚迪供应链垂直一体化布局外,其它新能源轿车品牌为规避单一供应商的潜在风险,在TOP20车型中,平均每款车型采用2-3家电池供应商,这也为更多的电池企业释放出结构性增长空间。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呈现技术路线分化与供应链多元化双轮驱动的竞争格局。一方面,电池厂商通过差异化技术突破,加速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车企多供应商策略,带动供应链弹性升级,同时也表明车企对多家电池企业的认可。这种技术深耕与生态协同并重的发展路径,或将持续影响动力电池竞争格局。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