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地时间7月4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附近的一家锂电池回收工厂发生火灾,至7月6日大火仍未被扑灭。这场火灾目前已导致两人受伤。
据德新社报道,这家工厂位于马德里东北方向约50公里的一个工业区,由几起爆炸引发大火,爆炸原因尚不清楚,消防员6日仍在奋力灭火。
此事故并非孤例,当地时间4月28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赫罗纳省一家电池回收厂,也曾发生剧烈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据报道,该工厂内存储了大量待处理的锂电池、铅酸电池及电解液。
上述2起事故,暴露出当前锂电池回收、处置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在欧盟对锂电池关键材料中回收料占比,不断提高要求的背景下,锂电回收行业如何提高安全防控保障,引发全球关注。
01
欧盟电池回收效率、材料回收率“红线”要求迫近
资料显示,新的《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设定了电池材料回收目标:锂材料到2027年达到50%,到2031年达到80%,钴、铜、铅、镍材料到2027年达到90%,到2031年达到95%。
该法规还设定了废旧电池回收效率目标:2025年,铅酸电池达到75%,锂电池达到65%,镍铬电池达到80%,其它废电池达到50%;2030年,铅酸电池达到80%,锂电池达到70%。
另一方面,欧盟拟通过“电池战略性关键原材料项目”,协助电池产业链企业,斥巨资打造本地化锂电原材料及回收供应链。
此举意在确保到2030年,欧洲本地战略原材料的提取、加工和回收能力,分别可以满足欧洲需求的10%、40%和25%。
今年3月和6月,欧盟分2批公布了电池战略性关键原材料项目,合计拟投资约合人民币超4000亿元。
在此背景下,欧洲当地包括回收在内的电池项目及企业蓬勃发展。据报道,仅在西班牙,当地电池回收产业近三年迅速扩张,注册企业数量从2022年的12家增至2025年的37家。
有市场分析指出,虽然有意加快锂电回收产业化进展,不过欧洲当地企业在锂电回收技术、人才、降本等方面,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02
锂电池回收再造安全保障需更加重视
据市场消息,上述其中一家涉事电池回收工厂,采用的是“破碎-热解-湿法冶金”工艺。
资料显示,该工艺通常包括锂电池放电、拆解、破碎、热解、浸出、提纯等关键步骤,高温、高压、强酸环境,对废旧锂电池关键材料的再生制造技术、工艺,以及管理系统,都提出极高的考验。
该工艺对流程管控要求极高,如在锂电池热解过程中,若温度控制不当,容易引发电解液分解,而产生易燃气体和有毒气体,与空气混合后还有发生爆炸的风险。
因此,目前头部回收企业已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热解环节的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调节;在工艺层面,通过分段优化策略,以抑制电解液分解产生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通过配置先进检测设备,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由此,通过工艺与设备的协同优化,不仅能够提高锂电池回收再造过程的安全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关键材料回收率。
03
中企锂电回收全球化布局加速
据不完全统计,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青山集团及旗下瑞浦兰钧、华友钴业、格林美等中国企业,正加速布局海外锂电池回收业务及产能。
当前,宁德时代已构建其全球电池回收网络,2024年回收约13万吨废旧电池,生产了1.7万吨锂盐。
今年6月,亿纬锂能启动其全球锂电回收网络平台,该平台通过全球化布局、数字化溯源、开放化合作,构建了覆盖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的回收网络,建立起从“电池回收”到“材料再生”的全价值链。
亿纬锂能规划未来增至1000+个网点,到2028年,其规划实现12万吨锂电回收的年产能。
青山集团与格林美等企业携手在印尼布局电池回收业务,构建“矿山-电池-回收”闭环体系,以降低对原生矿的依赖。
青山旗下电池企业瑞浦兰钧,计划在印尼建设其首个海外电池工厂,或进一步强化中企从资源开发到电池制造,再到锂电回收再利用的国际化布局。
今年5月,华友循环发布“华友循环合作伙伴关系2025”,其将在全球范围内与合作伙伴共建多样化合作模式,如业务、技术、运营、股权合作等,不断深化全球资源协同与技术共享,促进退役电池安全、绿色和高效回收,推动行业标准提升与可持续生态建设。
此外,今年1月,博萃循环与ILUNION、EFT-System,在西班牙中部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成立合资公司,并着手构建年处理量达6000吨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工厂(一期项目)。
业界预计,到2030年,仅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就将达400GWh,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达45%。叠加储能、小动力等领域退役锂电池,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同时,中国锂电企业通过全球化电池回收网络建设与技术升级,有望持续强化锂电池回收再造的安全保障。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