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航空新突破!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获适航证并实现量产交付
发布时间:2025-08-18 16:45:00
关键词:锂电池

  当前,在全球能源革命提速和科技主导权博弈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发展电动航空产业,不仅是突破传统燃油航空核心技术限制的关键一跃,更是重构全球航空产业格局,实现从燃油航空时代的规则遵循者,转变为迈向电动航空时代的创新领跑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电动航空竞赛中,中国头部电池企业正通过航空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将汽车电动化“弯道超车”的愿景,照进航空电动化现实。

  航空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航空器核心零部件之一,其航空适航认证成为各国航空动力电池技术实力的试金石。

  航空适航认证,是动力电池必经的一场“大考”,需通过民航局对产品设计、生产体系、质量控制等全环节的严苛审查,取证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也是企业抢占行业先发优势的关键门槛。

电动航空新突破!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获适航证并实现量产交付

  电池中国获悉,8月18日,正力新能在其常熟总部举办航空动力电池系统适航取证与量产交付新闻发布会。由正力新能独家供应的航空动力电池系统,随国内首款双座电动固定翼飞机RX1E,成功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正力新能也由此正式开启该款电池系统的批量化交付。这意味着,我国航空动力电池商业化进程取得又一关键性突破。

  可以看到,航空动力电池的比拼,已进入到“适航认证驱动创新”阶段。获得适航证不仅是电池企业技术实力的权威证明,更是打开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的通行证。此次,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获适航证,并进入批量交付阶段,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01

航空器用动力电池痛点亟待解决

  当电动航空从科幻逐渐走进现实,eVTOL、电动飞机、电动飞行汽车等载体,将带来绿色立体交通革命,但也暴露出航空动力电池目前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能量密度低,让电动航空器徘徊在商业化的临界点,而安全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产业发展之上。

  能量密度方面,航空领域对单体电芯的能量密度一般要求大于300Wh/kg,以满足航空器航时与自重的要求;安全保障方面,要求电池热失控概率低于十亿分之一;倍率方面,既要实现高倍率放电,还要满足快充需求。

  而这些痛点,也使航空动力电池研发、取证和量产交付的难度大幅提高。

02

布局航空动力电池“三高一快”

  为解决上述痛点,宁德时代、正力新能、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企业集体攻关、突围,以撕开技术突破口。

电动航空新突破!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获适航证并实现量产交付

  资料显示,此次通过适航认证的RX1E机型,由零重力飞机工业及其控股企业主导生产,是中国目前唯一可商用的电动轻型运动类飞机,也是世界首款双座电动固定翼飞机。其最大起飞重量630公斤,可搭载两名乘员,巡航时间达150分钟,续航航程可达280公里,适用于飞行培训、低空巡查等多种通航场景。目前该机型已实现全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该机型动力电池系统供应商,正力新能是国内最早一批布局航空动力电池的探索者,以前瞻性的“LISA-321”研发战略,推动航空动力电池产品的研发,并于2023年5月发布集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快充于一体的“三高一快”飞行器电池。

  据介绍,这款电池在圆柱形态下,可实现能量密度超320Wh/kg,支持20%低电量时,12C高倍率放电,可在15分钟内充满80%电量,并达到ppb级航空安全标准使电池在高能量密度、高充放电倍率、高安全性上,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从而突破被称为航空动力电池“不可达三角”(能量密度-安全-快充)的行业难题,在该领域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

  其中,安全性方面,据介绍,其采用热电分离机构设计,可以阻断热失控传导路径;分布式冗余系统,即使单模块失效,仍可保障动力输出;BMS实现电芯精准监控、动态均衡与故障诊断,以保障全程飞行可控。

  同时,高能量密度,可显著减轻电池重量,有效提升电动航空器巡航里程;高倍率放电,可以保障主机空中动力无衰减;快充,能够缩短充电时间,提高整机运营效率。

  不仅如此,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还具备长循环特性,以满足市场对电池2000周以上循环寿命(70%SOH)的需求。

  从材料创新来看,据介绍,此次量产交付的是正力新能第二代“三高一快”电芯,该款电池引入双重半固态技术,即超高镍正极材料的固态电解质表面修饰技术和固态电解质复合隔膜技术,以提升产品热稳定性。电解液方面,通过引入新型溶剂和添加剂,来降低体系的粘度和去溶剂化能,并且可提高SEI膜的锂离子传输能力,从而提升电池的功率性能。负极方面,采用新型硅碳材料,在提供高容量的同时,保障材料膨胀的缓冲空间,改善循环寿命。

  在系统层级,正力新能还提供不同架构机型电池包灵活适配方案,以提升整机空间利用率;并采用轻量化高效冷却方案,以维持电池高倍率放电与循环寿命。

  可以看到,正力新能的技术突破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其一,通过圆柱形态,实现ppb级航空安全标准,为电动飞机等航空器提供了符合适航要求的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其二,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的平衡,使电动航空器的商业运营半径得以实质性扩展;其三,20%低电量情况下,保持12C高倍率放电能力,可以为航空器提供稳定动力。

  据介绍,目前正力新能已有25.5GWh动力电池产能,相关产线产品具备快速切换能力;同时在建的25GWh新增产能,预计一期项目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投产。

  从商业化角度看,正力新能的突破,表明其在航空级动力领域已具备市场竞争力,有望助力我国电动航空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03

产业协同,助力电动航空商业化提速

  电池中国了解到,正力新能近年来持续深耕航空动力电池技术,与国内外知名飞行器厂家及研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通过“技术验证—小批量试产供应—适航认证”等协同模式,不断验证和优化产品设计与性能,成为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中首家获得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取得适航认证的企业。

  这一系列关键认证,意味着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系统的制造能力与技术水平,均全面满足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对批量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严苛要求,达到行业领先标准。

  此次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完成适航取证,并成功助力中国首款量产双座电动固定翼飞机RX1E商业化应用,不仅实现了整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而且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新能源航空领域的话语权,助力“中国智造”加速走向国际。

  正力新能董事长曹芳表示,“低空经济是动力电池突破的又一关键应用领域,同时,航空动力电池是驱动低空经济的核心力量。正力新能相信,产业的成长离不开协同。今天的交付,是正力新能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与行业伙伴并肩前行的新起点。未来,正力新能将加快实现‘陆海空’多领域全场景电动化协同布局。”

  在电池中国看来,正力新能与主机厂的合作模式,也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带来启示。头部电池企业通过联合适航认证、同步产品开发等深度合作模式,与电动航空器厂家构建起“电池参数纳入飞行器设计,飞行需求反哺电池迭代”的双向赋能机制,不仅打破了传统航空产业链的线性协作壁垒,而且电池企业与主机厂的“捆绑取证”模式也正成为行业新范式。这种协同验证模式,既可以缩短整体认证周期,更从系统层面保障了动力匹配的最优化。

电动航空新突破!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获适航证并实现量产交付

  发布会上,正力新能与零重力飞机工业就新能源航空器用动力电池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未来将继续在eVTOL等机型上,展开更深层次合作,共同以创新技术探索电动航空新未来。

电动航空新突破!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获适航证并实现量产交付

  同时,正力新能还与辽宁通航就中国首款自主研制四座电动飞机RX4E后续航空动力电池系统的研发与供应签订战略协议。该机型最大航程300公里,飞行时长1.5小时,最大功率140kW,能量转化效率超过90%。

  为了满足RX4E这一四座机型载重与航程的更高要求,其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也将再上一个台阶。据介绍,正力新能为此研发的航空动力电池系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

  在设计层面,采用极具创新性的双层对称结构设计,使上下双层电池仓高强度隔板分离,在结构上实现了更高集成度,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41Wh/kg。在安全层面,集成先进航电系统,支持实时电池状态监控和故障预警;同时,采用双电池组+双电机备份系统冗余设计,可更好保障飞行安全;通过电芯及系统层级的多重安全防护,实现了系统层面任意位置两个电芯失效,不触发热扩散,从而解决航空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问题。

  整体看,正力新能凭借在航空动力电池领域的先发优势,正通过“技术创新+智造升级+生态协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加速其在新兴行业的产业化布局。依托“软件定义电芯工厂”的先进制程,随着其航空动力电池的量产交付,将更好地满足通航市场的需求。未来,随着低空经济的爆发,正力新能航空动力电池有望在更多机型上实现配套,并为我国电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