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双突破!高比能与界面难题有望破解
发布时间:2025-10-10 14:27:00
关键词:锂电池

  日前,一则产业消息引发业界巨大轰动。

  有消息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团队、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近期在固态电池领域纷纷取得新突破,从界面调控技术和电解质材料创新等方面,有望推动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据介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多方组成的合作团队,通过引入碘离子动态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

  该技术利用电场驱动碘离子迁移,形成富碘界面,自动填充孔隙和裂缝,无需依赖传统高压设备。测试结果显示,应用该技术,电池循环数百次后,仍可保持稳定性能,且制造工艺更简化。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另辟蹊径,在固态电池领域也获得了相关突破。该团队开发的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通过“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增强固态界面的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并显著提升界面稳定性。

  据报道,基于该电解质的8.96安时富锂锰基聚合物软包电池,在仅1兆帕的低压条件下,电池能量密度达604 Wh/kg,远超当前商业化锂电池水平。在满充状态下,该电池还通过了针刺与120℃热箱(静置6小时)测试,无燃烧或爆炸现象。相关成果也已发表于《自然》期刊上。

  当前,电动汽车、电动航空等领域,对更高比能、更高安全电池技术的渴求日益迫切,但固固界面接触不良、离子传导率低等工程化难题,仍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而上述技术突破恰逢其时。

  可以看到,上述两个团队的创新成果,为开发高安全性、高比能固态锂电池,并为解决工程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若未来能够实现产业协同应用,有望进一步推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落地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在学术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电池中国也在为产业界积极搭建技术转化平台。2025年11月16-17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和电池中国网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将在上海召开。

  峰会期间,主办方将设置“先进电池创新发展论坛”,并将邀请来自国内外顶尖的电池技术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为参会代表们分享他们在全固态电池、富锂锰基电池、大圆柱电池、航空电池、快充动力电池系统设计、电池新材料研发、电池智造设备迭代等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共同探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路径。欢迎报名参会!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