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将锂电核心环节出口纳入许可管理,有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2025-10-13 14:33:08
关键词:锂电池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产业,在中国政府的政策牵引和市场驱动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全球交通变革和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当前,随着全球各国加速向新能源转型,锂电技术和产业正在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竞相争夺的关键战略资源。

  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巩固中国企业和锂电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10月9日,国家商务部与国家海关总署联合发文,将自2025年11月8日起,对部分锂电池、关键正负极材料及其制造设备与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根据商务部文件要求,出口经营者出口锂电池、关键正负极材料及其制造设备与技术物项,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的相关规定,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许可。

  这意味着,纳入上述出口管制清单的产品或技术,并非禁止或不允许出口,而是逐渐规范为出口许可制,企业可以根据其在海外市场的发展需求情况,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请,申请获批后仍可正常出口;而未纳入上述出口管制清单的产品或技术,仍按照现有出口方式和流程正常出口,不受影响。

  根据该公告内容,此次出口管制的范围,精准覆盖了锂电池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商务部将锂电核心环节出口纳入许可管理,有哪些影响?

  其中,在锂电池(包含电芯和电池组)环节,对于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00 Wh/kg的锂离子电池出口,进行许可管制。

  同时,用于锂电池制造的关键设备,如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化成分容系统、分容柜等,也首次被纳入管制清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动汽车用三元电池能量密度大多集中在250Wh/kg-290Wh/kg区间,而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普遍低于210Wh/kg,这意味着目前市场主流的锂电池产品出口,暂不需要向商务主管部门申请出口许可,仍可按照现有状态正常出口销售。

  不过,作为现阶段国内电池企业主要攻克和着眼产业化的半固态、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在300Wh/kg以上,未来这些产品出口,将需要向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许可。对此,业界专家表示,这样做可以让中国在该领域继续保持有领先、优势的技术和产品。或许,这也是此次政策出台的意义所在。

  在正极材料领域,新规涉及高压实密度与高克容量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材料前驱体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以及生产这些材料所需的辊道窑、高速混料机、砂磨机等关键设备,同样受到出口限制。其中,磷酸铁锂压实密度≥2.5 g/cm3、且克容量≥156mAh/g的铁锂,较今年7月发布的管制文件要求的压实密度≥2.58 g/cm3技术标准覆盖范围更大。

  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等材料,属于首次被纳入出口管制范围。

  在磷酸铁锂电池和材料方面,中国已经形成长足的技术和产业优势。近年来,磷酸铁锂凭借高安全性和低成本优势,日益获得海外车企、储能客户的青睐,布局磷酸铁锂电池体系的国外企业越来越多。通过更为严苛的磷酸铁锂材料出口管制,有望帮助中国企业延长这一技术红利期。

  在负极材料方面,管制清单明确列出了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其与天然石墨的混合材料,以及造粒、石墨化、包覆改性等核心工序的配套设备。此外,与上述物项相关的多项核心生产工艺技术,也被一并列入管制范围。

  从出口审查周期上来看,根据2024年12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明确出口经营者需提交技术说明、最终用户证明等材料,商务部需在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

出口管制对国内锂电产业的影响几何?

  据电池中国观察,此次文件的出台,旨在保护中国锂电产业优势地位。从被纳入清单的细则和产品要求参数来看,对于现行主流锂电产品出口并没有什么影响,对于国内企业出海,参与全球市场发展,政府仍给予大力支持;但同时对于下一代更为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制造,进行管制,目标是维持中国与海外电池技术有代际的节奏领先,从而维护中国在锂电领域的产业优势。

  有分析指出,锂电产业链是中国的优势产业,对部分高端产品、技术、产能出海实施出口管制,符合国际惯例和贸易规则,流程审批趋严可以阻止产业链无序出海,避免将“内卷”带到国际市场,从而影响中国锂电产业和企业的利益。

  近年来,日韩、欧美等企业,为追赶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通过一些途径收购国内企业或技术团队,导致中国在该领域的一些先进技术外流,对中国锂电产业的优势地位造成冲击。商务部联合海关总署,对锂电产业链核心环节出口进行出口许可规范管理,或许也正好给这一漏洞打上“补丁”。

  需要指出的是,出口许可并非禁止出口,根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2日的答复:中国的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只要是用于民用用途的、合规的出口申请,都可以获得批准,相关企业无须担心。这也就是说,尽管300+Wh/kg的锂电池被纳入出口许可管制,但是企业申请后,符合要求的仍可正常出口。

  与锂电池、正极材料出口有明确产品或技术参数要求不同,首次被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的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化成分容系统、分容柜等锂电设备,并未详细列明参数。

  电池中国认为,商务部或将在具体许可管理时,可能会依据管制设备的技术水平进行分层级管理,对于处于全球领先的新一代设备或技术进行出口管制;而对当前主流,并非断层领先的锂电设备或将允许出口。

  对于国内锂电设备企业来说,其海外订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在海外建厂所需;另一类是以日韩以及欧美本土电池、整车企业建厂所需。

  对于国内出海的电池企业,其设备主要是由国内设备供应商在国内交付、调试,电池企业自行办理出口手续,因而对相关设备企业出口影响有限;对于海外电池、整车客户的设备订单,则考验着设备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和本地化交付能力。

  以利元亨为例,作为一家全球锂电装备领域的龙头业,目前该公司业务已覆盖德国、波兰、瑞士、英国、美国、加拿大、匈牙利、韩国、日本等17个国家(地区),并在全球设有7个生产基地。其中,利元亨在欧洲波兰和北美加拿大的生产基地,已经具备本地化交付能力,能够满足相关海外客户的订单交付需求。

  与此同时,利元亨表示,该公司将继续深化“全球化运营+本地化服务”战略,利用海外资源为客户提供基于本地化供应链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公司也将与客户保持紧密沟通,如涉及管制产品出口,也将按照政策流程正常申请。”

  尽管目前,中国在全球锂电池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当前多个国家正围绕下一代先进电池技术研发和供应链构建,展开激烈竞争,无疑将会对中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产生冲击。此次出口管制政策的出台,可谓是未雨绸缪,同时也是中国在具有显著产业优势的新能源关键材料领域,持续深化和完善贸易管制体系的体现,有望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中国在高端电池领域的产业优势,也将对全球先进电池供应链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为助力全球绿色产业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国内锂电产业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新能源市场建设和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头部电池、设备、材料企业正常的出海需求,获批的可能性更大:一方面,这些具有技术、研发和制造优势的企业,具备在全球形成类似当年“日本制造”、“德国制造”一样响亮的“中国制造”名片;另一方面也将不断提升相关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和全球产业链深度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巩固中国在锂电领域的优势。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